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

*(最高法院 刑事 著作權 實質近似比對原則 合理使用要件判斷 被害人陳述制度) 賴和基金會 v. 聯合百科公司:


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093號刑事判決(2018.03.08)          

上 訴 人 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檢察官 羅雪梅
被   告 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
被   告 大人物管理顧問有限公司

    主  文
「原判決關於伍○蓮部分撤銷,發回智慧財產法院。」

    理  由
壹、被告伍○蓮部分:
一、本件原判決以公訴意旨略稱:被告伍○蓮係臺北市○○區○
    ○○路0 段00○0 號5 樓另被告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
    (下稱聯合百科公司;詳後述)之負責人;而被告范○松(
    按係伍○蓮之前夫,業經第一審判決無罪,原審予以維持;
    詳後述)則係設在同址之被告大人物管理顧問有限公司(下
    稱大人物公司;詳後述)之負責人。伍○蓮明知賴和手稿影
    像集(按包含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、漢詩卷〈上〉、〈下〉
    、筆記卷、賴和影像集5 本書,下稱系爭叢書)為告訴人財
    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(下稱賴和基金會)、發行人林瑞明
    及編輯者賴悅顏等人享有著作財產權之編輯著作,竟於民國
    97年間,意圖營利,基於重製與公開傳輸之犯意,以新臺幣
    (下同)4,500 元購入賴和基金會所出版之系爭叢書1 套,
    即未經前開著作財產權人之同意或授權,擅自以掃描方式,
    重製系爭叢書中之新文學卷、漢詩卷(上)、(下)著作,
    並將上開內容製成電子檔(下稱系爭叢書電子檔),張貼在
    聯合百科公司與大人物公司電子資料庫(下稱系爭資料庫)
    ,供大人物公司會員及一般民眾,以購買點數之方式,加以
    下載而公開傳輸,並行銷至全球各國機構及圖書館。因認伍
    ○蓮涉犯著作權法第91條第2 項非法重製罪嫌(另想像競合
    犯同法第91條之1 第2 項明知非法重製物而散布、第92條擅
    自公開傳輸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等罪嫌)。經審理結果,認
    為不能證明伍○蓮犯罪,因而撤銷第一審就伍○蓮部分的科
    刑判決,改為諭知無罪的判決。固非無見。
二、惟查:
  (一)著作權法第3 條第1 項第5 款前段所稱「重製」,係指以印
    刷、複印、錄音、錄影、攝影、筆錄或其他方法,直接、間
    接、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;而利用現代電腦科技以「原版
    掃描錄入」方式複製,當屬上揭所稱「其他方法」的適例。
    法院於認定有無侵害著作權的事實時,允宜審酌一切相關情
    狀,就認定著作權侵害的兩個要件,即學理上所稱接觸及實
    質相似,予以審慎調查。其中,實質相似,不僅指量的相似
    ,亦兼指質的相似;而所謂量的相似,係指抄襲的部分所占
    比例程度;所謂質的相似,在於是否為重要成分,若是,即
    屬實質的近似;在判斷語文著作是否具有抄襲情形時,允宜
    依重製行為的態樣,就其利用的質量,按社會客觀標準分別
    考量。
    稽諸系爭資料庫中之「台灣文獻叢刊續編」,關於「賴和漢
    詩集(手稿)」、「賴和新詩集(手稿)」、「賴和小說集
    (手稿)」、「賴和散文‧隨筆‧雜文集(手稿)」網頁,
    均記載其出處,係根據賴和基金會出版之「賴和手稿集‧漢
    詩卷(上、下)」、「賴和手稿集‧新文學卷」及「賴和手
    稿集‧漢詩卷」、「賴和手稿集‧新文學卷」、「賴和手稿
    集‧筆記卷」(民國89年出版,成大歷史系教授林瑞明編)
    「原版掃描錄入」(以上分見101 年度他字第4069號卷〈下
    稱他字卷〉第60、64、66、69頁),似為伍○蓮所不爭執(
    見原審102 年度民著上字第18號民事影印卷第1 宗第173 頁
    ),如果不虛,則是否意謂伍○蓮並不否認聯合百科公司在
    編輯系爭資料庫時,係將系爭叢書以「原版掃描錄入」處理
    ?伍○蓮於偵查中,亦供承:「我們引用告訴人漢詩(卷)
    約占百分之90」等語(見102 年度偵續字第572 號卷第243
    頁),原判決因此認定系爭叢書新文學卷與漢詩卷(上)、
    (下)共3 本書,計收錄1,215 篇詩文,而系爭叢書電子檔
    則有其中910 篇詩文(見原判決第15頁),似見系爭叢書電
    子檔竟然收錄了系爭叢書約近75% 的詩文。如果上情無誤,
    系爭資料庫既係以「原版掃描」及錄入系爭叢書約近四分之
    三的詩文,尤以其中漢詩卷部分,伍翠蓮更自承引用系爭叢
    書漢詩卷高達「90% 」,是否仍然不該當於「重製」的概念
    ?容非無疑。
系爭叢書既係以「賴和手稿影像」,作為編輯的客體,故
    欲判斷系爭資料庫與系爭叢書是否構成實質相似,似應僅以
    系爭資料庫有收錄系爭叢書「賴和手稿影像」的部分,作為
    依據;自反面言,系爭資料庫如未使用該「賴和手稿影像」
    部分,似不應列為審酌的準據。原判決則係以系爭叢書電子
    檔中,尚有系爭叢書所無,而自別處選錄非手稿的「獄中日
    記」1 整部,共39篇,近15,000字,及新增新詩類別增錄「
    賴和新詩」23篇,漢詩類別多收錄賴和的「分詠李太白鶴」
    、「壹唱小說」等篇釋文,作為兩者不構成實質近似的判斷
    等旨(見原判決第16、17頁),似有未合;又原判決既認定
    伍翠蓮有接觸系爭叢書的事實(見原判決第25頁),且倘系
    爭叢書電子檔收錄系爭叢書1,215 篇當中之910 篇詩文(見
    原判決第15、21頁),比例將近75% ,在「數量」比例上,
    似乎不低,如何可認兩者尚非相近?原審卻為相異判斷,理
    由猶欠周延。
  (二)著作之合理使用,雖然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,但判斷其
    是否相當於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3條所定之合理範圍或其他
    合理使用之情形,應審酌一切情狀,尤應注意下列事項,以
    為判斷之基準:「一、利用之目的及性質,包括係為商業目
    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。二、著作之性質。三、所利用之質量
    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。四、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
    與現在價值之影響」,觀諸著作權法第65條第1 項、第2 項
    規定甚明。依該條立法理由說明,上揭第3 款所稱「所利用
    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」,係指所利用部分在新
    著作中及被利用著作中,兩相衡量,就整體觀察其質量各所
    占比例。例如新著作係為百萬言鉅作,自新著作而言,其所
    利用原(舊)著作之份量,可能僅及該新著作1%,但從被利
    用的原(舊)著作而言,若已占其整體之一半、甚至全部,
    此情即難謂係合理使用。從而,如未從雙方面斟酌各情,遽
    行判決,尚嫌欠洽。
    伍○蓮利用系爭叢書中之新文學卷、漢詩卷(上)、(下)
    之部分著作,製成電子檔,張貼在系爭資料庫內,供人以購
    買點數付費之方式,加以下載而販售,此情苟若無訛,似該
    當於「為商業目的」而利用,原判決就此未見審酌、說明,
    已有未洽;又原判決理由雖說明:系爭叢書電子檔收錄208
    種書籍,賴和著作僅占其中4 種,其中95.7 % 為 賴和原序
    ,其餘4.3%暫時無從確定,而縱然該4.3%均為告訴人林瑞明
    所編輯,但其於伍○蓮所利用之整體著作以觀,所占比例尚
    低等旨(見原判決第25頁),似乎僅片面以伍○蓮所利用部
    分,占其資料庫內所有收錄書籍的比例,作為考量基礎,卻
    未另面審酌對於被利用的告訴人著作,占其整體的比例若干
    ,亦有欠妥。
  (三)審判中訴訟的三面關係,為法院、檢察官(含自訴人;控方
    )及被告(含其辯護人、輔佐人、代理人;辯方),雖不包
    括告訴人、告發人及被害人(或其家屬),而檢察官為公益
    代表人,主要任務在維持公訴,說服法院,俾使被告受罪刑
    宣告,從而維護被害人的權益並安定社會秩序,此為其法定
    任務與追求的目標,但衡諸實際,除被告等辯方人員之外,
    對於訴訟進行的程度及結果最為關心者,厥為被害人或其家
    屬,尤其關於辯方所為辯解是否符合實情,被害人等常有一
    定程度的了解或不同觀點,甚至可能優於公訴檢察官,是為
    保障被害人權益,並補強檢察官的控訴能力,刑事訴訟法第
    271 條第2 項前段規定:「審判期日,應傳喚被害人或其家
    屬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」,及同法第271 條之1 關於告訴人
    得委任代理人到場陳述意見、所委任之律師得為閱卷等事的
    規範,學理上統稱為「被害人陳述制度」。從而,被害人或
    其委任代理人既已到庭陳述意見,甚或提出其等自行選任專
    家作成的鑑定意見(或報告)供法院參酌,則究竟是否可採
    ,審理事實的法院,自應於判決理由內詳加審認、說明,否
    則難昭折服,並嫌理由不備。
    告訴人賴和基金會、林瑞明、賴悅顏委請代理律師,再三指
    訴:聯合百科公司係由其員工張○慧於98年1 月6 日購得系
    爭叢書,先由大陸深圳市科信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(下稱科
    信源公司)加以通篇掃描,同年2 月,再由伍○蓮、張○慧
    及另員工游○雅進行編輯,衡諸常情,因需經校對、修改、
    上傳至系爭資料庫內,且該資料庫內,復有編輯、收錄其他
    200 餘本的書籍內容,自須費時甚久,然則,伍○蓮等人卻
    僅於短短約3 個月時間即於同年4 月,就開始對外上線,販
    售系爭資料庫內之著作內容,相較於林瑞明總計耗時10年,
    才完成系爭叢書的編輯情形,顯不相當,可見所謂原創云云
    ,違反常理。......
系爭叢書電子檔的編輯過程如何,既經告訴人
    方面多所質疑,且就形式上觀察,似乎頗不利於伍○蓮,原
    審就此未加詳查,原判決復無充分說明,即逕認該電子檔在
    資料選擇(即自系爭叢書3 本書計1,215 篇詩文中,係「逐
    篇」「逐字」看過、符合選材原則,而為選錄)、編排(分
    類、標題皆不同於系爭叢書)均具原創性,並有極為詳實的
    考證程序,而為有利於伍○蓮的認定(見原判決第15至21頁
    ),尚嫌查證未盡,並理由欠備,自難昭折服。
    另據告訴人方面主張:系爭資料庫利用系爭叢書「賴和手稿
    影像」的方式,係於每篇賴和詩文中,先以文字檔顯示,再
    以圖片方式安插系爭叢書「手稿影像」對照,此種編排順序
    ,因近似於系爭叢書,致閱覽系爭資料庫,即如同閱覽系爭
    叢書,使用者已無需再購買告訴人的著作乙情,是否屬實?
    攸關伍翠蓮上揭利用結果是否合理,及對告訴人著作的潛在
    市場與現在價值影響的評估,允宜再加查明、詳酌,並說明
    判斷的理由。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高法院刑事第七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審判長法官  洪  昌  宏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官  吳  信  銘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官  許  錦  印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官  李  釱  任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官  王  國  棟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